台灣教育排名全球第19名!未來人才如何培養?

2018-10-01

新課綱啟動,面對數位化,AI恐搶走大多數人飯碗,未來人才如何培養?來自兩岸三地的教育界領袖,一致同意在手機、網路普及的時代,要以客製化、個性化學習的新模式,為孩子創造全新的學習體驗。許多近年來崛起的體制外新勢力,現在正努力做的,就是教育現場改變成為「以學習者為中心」,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看見未來。另根據2017一份「全球教育未來指數」的調查指出,台灣全球排名只在第19位。
 

親子天下舉辦2018教育創新國際年會,邀集來自兩岸三地的教育界領袖對談。論壇由學思達教學法開創者張輝誠主持,包括香港一丹獎基金會項目總監胡德欣、來自北京的洋蔥數學創辦人楊臨風,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等人蒞臨現場,北京探月學院創辦人王熙喬則從北京跨海連線演講。

 

被問到和台灣教育界交流的感想時,胡德欣對台灣的民主、自由風氣印象深刻,認為政府與民間力量充分合作,可以帶來更大的改變和可能。

 

張輝誠則打趣引用數據指出,教育第一線工作者都需要、也肯定教育部長,但是台灣10年來教育部長換人超過10位,希望部長能做久一點。他也表示,台灣有機會能成為撼動、改變亞洲填鴨教育的起點。

 

 

三名來賓與談時,張輝誠提問,若選3項孩子面對未來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會是什麼?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特別強調社會公民的意識和責任。楊臨風認為,具備快速理解能力、創造力和「認知世界不是只有單一面」的能力很重要;胡德欣則認為,在紛亂的世界中,「分析能力」和不怕失敗的「創業家精神」必須具備。

 

此外,胡德欣也發佈去年一丹獎基金會所做 「全球教育未來指數」的調查結果。它是全球第一個考察 35個經濟體,對「教育投入度」而非「輸出結果」的專業指數,是委託經濟學人智庫(EIU)制定,目的在評估教育體系的效能。台灣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 (STEM)科目的教學表現不俗,但2017全球排名只在第19位。台灣最強的指標是,整齊一致的教師水準;較弱的教育指標,則是學生相對缺乏在課堂外進行協作的機會。

 中時電子報 /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