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制霸 掌握3大關鍵

2018-10-05

十二年國教課綱將於108學年度正式實施,除了「部定必修」外,另還增加了「校訂必修」,也就是各校依特色開設多元選修課程,這樣的變革,連帶影響了升大學考試的命題方向。瀏覽近5年的大考試題,不難發現,內容占很大部分的是「閱讀測驗」。那麼,對於剛升上高一的新鮮人而言,該如何學好國文呢?國文名師蔡宗倫表示,只要掌握3大關鍵,未來國文考試,必定游刃有餘。

 

在閱讀時保持問題意識

學測或指考的題目大多聚焦於作者觀點、名詞解釋、文章比較、推論分析。「名詞解釋」是最簡單的題型,因為答案往往就在文章之中,很容易找到近似的選項。但其他的命題焦點,得靠平時的閱讀習慣來訓練:閱讀論說文或抒情文時,可以在過程中思考「作者為什麼要用這個詞?有什麼特別的涵義?」、「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給什麼樣的對象看?」。如果是記敘文,要留意故事裡的角色,一舉一動都有他們的理由,可以思考「為什麼他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方式?」、「這個故事想要給讀者什麼啟示?」保持這樣的問題感來閱讀文章,便能很快抓到文章的核心要旨。

透過廣泛閱讀來培養語感

另一個常見的考試題型是「填空與重組」。很多學生會向我抱怨:「老師,我怎麼知道作者要怎樣寫,我又不是他本人!」誠然,我們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用字遣詞的涵義,但我們可以藉由廣泛閱讀來訓練「通順與否」的敏感度。換言之,當我們閱讀了各式各樣的題材後,就會比較清楚各文類詞句的連貫性,同時也能累積寫作的材料。語言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就像寫書法時,第一步便是「臨摹」,書面語學習亦是如此。因此,廣泛閱讀除了有助於閱測解題,亦能同時儲備我們寫作的能量。

熟讀課本的「經典選文」

各版本教科書都有所謂的「經典選文」,像國中的〈愛蓮說〉、〈兒時記趣〉、〈張釋之執法〉等皆是。閱讀這些選文時,須特別留意文言文每個字詞的意思,都會成為大考「形音義」題型的選項。其次要注意「補充教材」與「經典選文」的關係:是書信往來、解釋「正文」、還是某詩文的「序」?先釐清2篇文章的關係後,再進一步比較與分析:觀點是否一致?有無相似的句法結構或修辭技巧?文風上有何差異?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必須藉由2篇文章來探討。因此,即便是考課外的文章,課內的必讀選文亦不容忽視。

蔡宗倫老師說,高中國文和國中國文有很大的不同,在國中時同學背了很多的注釋,寫了無數的默書。但高中國文不需要再死背硬記了,更重要的是透過文章去思辨各式各樣的問題,培養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適應未來生活的「核心素養」,這樣的課程內容與命題方向完全合乎十二年國教課綱「素養導向」的精神,未來的3年如能把握這3個學好國文的關鍵,相信同學一定能完全制霸高中國文。

 中國時報 報導周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