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25周年 教改毀了台灣教育哪10件事

2019-04-11

 旺報 簡立欣

 

1994年4月10日教育改造大遊行之後,教育部為落實李遠哲主持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建議,推動多項教育措施,包括廣設高中大學、建構式數學、國中自願就學方案、九年一貫課程、開放教科書市場、開放師資培育、多元入學方案、綜合高中、12年國教等。國教行動聯盟及教改總體檢論壇10日舉行記者會檢視教改利弊得失,反問「教改25年,台灣教育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指出,上述措施固然讓教學現場更為多元,體罰大幅減少,學生自由度增加,教師自主性提高,但教改25年頭痛醫頭脚痛醫脚的錯誤不斷重演,始終沒有對症下藥。

例如原以為開放師培可以增加師源,結果是量變後質也崩壞,教師供過於求;原以為廣設大學可以消除升學壓力,卻看不見壓力來自人才市場的供需,人才培育走錯了方向,錯置使年青人畢業找不到工作、企業找不到人才;溺水邊緣的後段大學不斷破壞招生制度的鑑別度及公正性,大學快速平庸化;教改標榜的快樂學習,成就了少數自動自發及父母重金培育的學生,而大部份抓不到方向的學生卻因為學習怠惰而被犠牲,造成更大的學習落差及後來的階級落差。

當了40年教師的國教行動聯盟監事段心儀也痛批,教改犯的錯一路如野火燃燒,不能理解明明一個不對的政策為何可以存在這麼久?現在教育現場不太會有體罰,但是教學現場有很多困擾,不是說沒有體罰老師就不會教書,但是平均化思惟導致平庸化,「把老師能處理學生的方式都拿走,老師怎麼經營班級?想盡辦法模糊化學生之間的差異,結果就是有學歷沒能力!」過去沒有人要讀的私立學校,現在大家搶著進去,補教業也興起 這兩大惡果都是教改帶來的。

教團表示,88年課綱修改後,只有公民沒有道德,只有生活沒有倫理,造成品格教育的弱化,修補教改之惡,教團主張首先要強化品格教育;12年國教課綱方面,教科書編審不能放水,新課綱應暫緩全面實施。

高等教育方面,教團建議大學入學制度要增加學測鑑別度(15級分增加到30級分),考試入學名額50%以上;如果招聯會不能處理各種招生亂象,則要收回其自主權,必要時重組招聯會。此外也要儘快解決大學退場問題。

 

(旺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