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 不該用話術包裝

2019-05-31

 

眾所周知,過去20年大專校院瘋狂升格、增設,不少學校「先天不良、後天失調」,體質羸弱。教育主管機關不認真思考如何改善,而只是用「名額寄存」迴避問題;日前碩博陸生放榜,主辦單位高調宣揚「招好招滿」卻不正視招生內容的改變;大學個人申請分發,官方新聞稿慶幸於招生缺額變少,卻無視學校濫用備取制……這些都是用「話術」美化教育政策的近例。

由於教育部訂下「大專校院學生人數未達3000、註冊率未達6成」的淹水線,私校為了生存,無不努力維持註冊率6成以上;既然分子無法增加,就減少分母,教育部提出「寄存」這一措施,其實只是掩耳盜鈴、上下交相賊。

近日中華醫事科大一份資料流出,學校除了要求教師入班宣導以及參加升學博覽會,還有去高中帶科學營、家訪、電訪、臉書粉絲團撰文等,洋洋灑灑共33種項目及相應「點數」。除了令人感嘆「私校教師難為」,也不禁質疑:大學招生危機根本沒有解除,只可能愈來愈嚴峻,為何教育主管機關能炮製出「招生缺額率降低」的美好假象?

再如同今年碩博招陸生放榜,陸生聯招會高調宣傳「招生達成率96%」,但陸生來台不能只看量,也要看質。早年來台讀碩博的陸生多是大陸985名校,今年錄取者的原畢業學校依人數排名,前14名僅3所大陸大學,且都是帶有「惠台」任務的福建省,其中只有一所是985,其他都是原本就在台灣就讀。換言之,陸生生源品質大不如前,且都在吃老本。

其他教育主事機關用「話術」美化政績的例子還包括:今年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統一分發,新聞稿稱「招生名額使用率」逾9成,也就是缺額不到1成,但事實上,這不是台校「體質」變好,而只是招生「技巧」變好。

媒體問及:為何有國立大學有缺額,主辦單位的回答竟是「備取太少」,但難道是要大家都像某國立大學電機系一樣,備取到快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