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考衝刺/國文熟悉2大命題趨勢 必讀這41篇選文

2019-06-17

2019-06-12 06:54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前言:4.9萬多人報名的大學指考7月1-3日將登場,針對繁星、申請入學接連落榜或不滿意錄取結果的高三生,指考將是最後入學機會,別無退路。聯合新聞網今起推出「指考衝刺」系列專題報導,訪問高中及補教名師,剖析命題趨勢、必考重點、答題要訣,助考生高分上榜。

 

●指考國文兩大命題趨勢:跨域整合、閱讀理解

12年國教新課綱8月上路,雖然適用新課綱的高一、國一新生,3年後、即111年參加國中會考、大學學測、指考及技專統測,才會根據新課綱命題。

不過,板橋高中國文老師官廷森指出,今年5月登場的四技二專統測與國中會考,國文考科題型已突破既往,更強調「跨域整合」及「閱讀理解」的新課綱「素養」取向,難度大躍升。

今年不但統測基礎題變少、全被閱讀題組取代,會考甚至還出現「議題式」的「青銀共居」寫作題,讓考生及老師直呼,統測、會考已經「學測化」了。

不僅統測、會考題型「學測化」,就連指考題型也開始向學測靠攏。官廷森說,近年學測題型,強調跨領域素材及長文閱讀,回顧去年指考,首度取消作文,題型上也開始趨向實用性與生活化,標榜「素養導向」,除難度提升,命題方向也與學測無異。

 

●衝刺要點一:維持長文閱讀、作答留意時間分配

去年指考共42題,其中題組占了29題,有8題是有5個選項的多選題。考生要在80分鐘內讀完11頁、1.2萬字的試卷,尤其閱讀理解題占了8成,有好幾道題組的文章長達三分之二頁,對考生確實是一大挑戰。

指考倒數倒數不到20天,考生該如何準備國文?官廷森提醒考生,首先,要維持長文閱讀習慣,培養作答手感,並留心時間分配。

素養導向命題著重「情境化」、「跨領域」及「整合運用能力」,因此國文考科總字數一年比一年加長,題目變化度與困難度也逐年攀升,充分考驗考生的閱讀能力及耐力。維持長文閱讀習慣、留心時間分配便顯得格外重要。

官廷森舉例,去年指考10~12「移工文學獎」題組、13~15「共享經濟」題組,均將非連續文本的兩到三篇圖表與短文並置,測驗考生閱讀理解及中外古今跨域整合能力,以後者為例,考生要先閱讀一篇簡介Airbnb (房間共享)、Uber(乘車共享)等共享經濟的文章,再看一個表格,上面有漢、唐、宋等3個朝代的3段古文,然後回答有關共享經濟、古代租賃的適當選項。

去年指考23~25有關「細腰蜂」題組,同樣引用《詩經》等中國古書及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名著《昆蟲記》等古今中外文獻,考生除了要梳理文章的論述邏輯,還須消化大量的文言素材,難度頗高。

41~42「鬥草」題組,文中描述的遊戲型態與規則,脫離考生生活經驗,加上又是多選題,閱讀理解較為費神。官廷森建議考生,閱讀長文時,務必思慮專注,不但要劃記重點文句,進行訊息檢索,還須統整段落脈絡,推究文章深意。

 

●衝刺要點二:熟讀各版本共通的文言、白話A類選文

儘管去年指考題目與高中教材的結合度偏低,但這些課內教材仍是閱讀理解的關鍵,不少題目均以A級選文的文言、白話篇章為基礎加以延伸,建議考生仍需熟讀,並複習重要文化常識。

官廷森舉例,去年指考第3題考〈師說〉、〈諫逐客書〉、〈諫太宗十思疏〉、〈勸和論〉等核心古文的「體裁」分類;第6題考〈錯誤〉、〈狼之獨步〉現代詩歌的「意象」詮釋;16~19題組考〈蘭亭集序〉的創作緣由及生命態度。

第36、37題則考〈庖丁解牛〉、〈項脊軒志〉、〈勸學〉、〈虯髯客傳〉、〈鴻門宴〉、〈左忠毅公逸事〉、〈馮諼客孟嘗君〉、〈勞山道士〉、〈典論.論文〉等經典課文的「字義」掌握。由此可見,熟讀A級文言與白話課文,仍是得分不二法門。

指考歷年試題可上網查詢:

http://www.ceec.edu.tw/AppointExam/AppointExamPaper.htm

 

●課綱明訂必讀30篇文言文有哪些?

 

一、先秦(6篇)

1.燭之武退秦師

2.大同小康

3.馮諼客孟嘗君

4.勸學

5.漁父

6.諫逐客書

二、漢魏六朝(7篇)

7.鴻門宴

8.典論論文

9.出師表

10.蘭亭集序

11.桃花源記

12.世說新語選

13.與陳伯之書

三、唐宋 (7篇)

14.諫太宗十思疏

15.師說

16.始得西山宴遊記

17.唐傳奇選

18.岳陽樓記

19.醉翁亭記

20.赤壁賦

四、明清(7篇)

21.郁離子選

22.項脊軒志

23.晚遊六橋待月記

24.原君

25.廉恥

26.左忠毅公逸事

27.聊齋志異選

五、台灣題材(3篇)

28.裨海紀遊選

29.勸和論

30.台灣通史序

 

●多數版本選錄的白話文(A級選文)

 

1.琦君《髻》

2.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

3.陳列《玉山去來》

4.簡媜《夏之絕句》

5.魯迅《孔乙己》

6.賴和《一桿「稱仔」》

7.洪醒夫《散戲》

8.徐志摩《再別康橋》

9.紀弦《狼之獨步》

10.鄭愁予《錯誤》

11.白萩《雁》